阿毘达磨俱舍论 → 阿毘達磨俱舍論

阿毘达磨俱舍论 → 阿毘達磨俱舍論
略稱《俱舍論》, 意譯《對法藏論》, 又稱聰明論。 為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集大成者, 為《大毘婆沙論》的綱要書。 公元第五世紀間, 世親菩薩所著。 漢譯本有二, 一為陳天嘉四年真諦所譯的《阿毘達磨俱舍釋論》二十二卷本;一為唐永徽二年玄奘所譯的三十卷本, 歷來為法相宗的基本教本。 本書基本上是反映世親住世時代, 當時流行於迦濕瀰羅的說一切有部, 關於世界、 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學說, 并吸收經量部的許多觀點。 內容由界、 根、 世間、 業、 隨眠、 賢聖、 智、 定等八品構成, 另又附錄破我品, 則成九品。 其中第一、 第二的界品與根品, 說明現實世界(物質與精神界)成立之要素的‘法’, 并說明有為、 無為、 五蘊、 十二處、 十八界、 二十二根、 六因四緣等名相。 第三的世間品, 說明地獄乃至天界的生物世界(有情世界)與物理世界(器世界), 并介紹印度的宇宙觀及地理說。 此外, 更解說十二緣起, 說明輪回的相狀, 此即業感緣起論。 第四業品, 說明輪回的原因, 并細分業的種類。 第五隨眠品, 叙述煩惱, 將其分類為六大煩惱、 十隨眠、 八十八使、 百八煩惱, 并介紹過去、 未來、 現在等三世實有論, 而加以破斥。 世間、 隨眠、 業等三品繫明示迷之世界(有漏), 至於第六賢聖品, 則將悟入的階位分為凡夫位的之三賢、 四善根, 聖者位的四雙八輩, 又說明悟入的觀法即四諦十六現觀。 第七智品, 則是說明世俗智、 法智、 類智等十智為穫得開悟之智慧, 并說明十八不共法。 第八定品, 除說明產生聖智基础之禪定外, 復說明四禪、 四無色定、 三解脫門、 四無量心等其他禪定。 第九破我品, 則是站在無我之立場, 以破斥犢子部之非即非離蘊我及勝論之我等, 即明示無我之道理。 如上所說, 本論將廣博繁雜的《大毘婆沙論》教理, 技巧地整理為八品, 體繫嚴整, 論旨明徹, 冠於諸論, 為有部教學的綱要書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а курсовая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